评论丨“插队女”事件引发网暴,线上曝光不如线下沟通-每日快讯
一个在特定场景内发生的事件,在特定场景内处理可能才是妥当的。把一个特殊事件,拿到互联网上进行泛化的审视,就免不了跑偏
“你凭什么拉我?”“我就要插队!”“我们不是好惹的!”这两天,浙江金华横店影视城某景区门口,两名女子插队被制止后情绪失控,暴怒怼人,引发网友广泛关注。
(资料图片)
而随后疑似事件当事人也发声了,称其被冤枉,她并非冲到前面插队,而是排错了通道,发现排错了之后“平移”到了旁边。
平心而论,这不是一个大事,而是一个在五一期间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“混乱”:在人流量大增的情况下,很难避免一些因为个人的失误、组织的无力而出现失序。不过,这件事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“批判点”,网民大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,表达自己的道德观点,对当事人展开挞伐。
但事件似乎没那么简单。比如视频拍摄者说这是“母女”,但疑似当事人回应是“婆孙”;视频中说插队者态度恶劣,但疑似当事人又说男子“凶狠地吼我且动手拉扯”;再比如别人指责她插队,她却说自己是“一点点排上来的”“排到上面就看到写着‘年卡通道’以及‘团队通道’,我没有年卡,也没有参团,所以就准备移向一边的散客通道”。
无论这位疑似当事人确实与否,但她描述的那个场景倒不难想象,现场肯定是杂乱的,这点在视频中也能看出。
这个视频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,大概和视频中“婆孙”的“虎狼之词”有关,诸如“我就要插队”“你今天惹错人了我告诉你”。但所谓“疾痛惨怛,未尝不呼父母也”,说狠话未见得一定代表一个人的“思想觉悟”,更有可能是情急之下的愤激之言。
有媒体采访了多位这两天前往横店影视城的游客,他们也称没有注意到“年卡通道”及“团队通道”的标志。即便景区事后回应,明确“平移”也属插队,但据游客反馈,现场远没有这么泾渭分明,“不过这几天横店人很多,(团客、年卡标志的通道)基本都可以排队的”。
所以,这两位游客到底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插队,景区安排是不是还有合理化空间,倒是颇可以考究的。这么说倒不是为这两位游客“翻案”,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排队方式。而是事件的产生的涟漪,却比事件本身更值得人们警惕。
一段个人拍摄的十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短视频,就可以成为一个广泛转发的“新闻”,并引发“全网声讨”,乃至网暴——比如两位女游客被做成了恶搞表情包,甚至个人信息都被一一扒出。这种审判是粗糙的,“法庭”是简陋的,处罚也是随意的,但对一个人的伤害确是真实的。
其实稍微一检索就能发现,以往反转新闻有很多,就2022年就有诸如美团骑手勒索事件、女子深夜回家遭黑车司机尾随敲门事件等等。当时,大力凛然的“正义网友”可谓山呼海啸,但最后证明事实并非如此,这些是网络审判“准确率”的一个注脚。
且不论这起插队事件是否反转,但现有信息也足以说明,正义感的释放很容易,但斑驳的现实,很多时候没法嵌入这种扁平化的“是非观”——插队当然不对,但考虑到现场秩序和景区组织,事情就会变得复杂。
而当有人把这样的视频发上网,其实就是敲响了网络审判的堂前鼓,事件发展可能完全不受控。就像发布者后来在视频评论区说希望网民不要网暴,但有些网民能不能听进去恐怕就由不得他了。
其实更合理地做法,或许还是线下处理——当面沟通,或是请景区介入。一个在特定场景内发生的事件,在特定场景内处理可能才是妥当的。把一个特殊事件,拿到互联网上进行泛化的审视,就免不了跑偏,把生活里可以一笑了之、握手言和的小事,变成纠缠不休、无穷无尽的烦恼。
这件事也应当引发思考:网络曝光究竟在什么时候才是必要的?如果它带来了普通人一颦一笑的紧张、举手投足的无措、远超行为本身的惩罚,这时还是应鼓励的吗?这些问题,人们应当去探索答案。
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
编辑 汪垠涛